无锡最早知青50年后大聚会

昨天上午,近百名70岁左右的老人相聚公花园同庚厅,他们都是1964年下乡溧水的无锡知青,也是最早的知青之一,被称为“样板部落”。50年过去了,他们相聚在一起,不仅是回忆往昔,还晒起了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
  几十年后再见面,现场忙“寻亲”

  1964年,无锡到溧水的知青共有近300人。历经50年,好多人双鬓已染白,彼此之间已不敢相认,经再三确认才能喊出对方名字。有人戏说,这仿佛就是个寻亲现场——先是纷纷试探着问“你是?”然后才是找到队友后的拥抱。

  知青们从无锡出去,有人留在了溧水,有人去了南京、上海等地。由于年岁已高,也有人无法来到现场。留在溧水的知青袁克健夫妇在当地做了老师,他 发来短信祝福说,大家“在溧水作出了贡献,献出了青春岁月。我们对得起溧水。回城后,我们找工作、找住房、结婚生子、养家糊口,不断努力,不断拼搏。几十 年里,我们经受了多少磨难。虽然各人处境不同,但是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聚会,证明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。虽然已经白发苍苍,但我们坚信,夕阳无限好。”

  拿出当年美丽照,曾上过报纸哦

  “这张照片是我,独轮车上有200多斤粮食,当地老乡都推不动”,从赤脚医生干起如今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余热的凌玉燕,手头有张她在当年 劳动的照片,那个劲头十足的姑娘可真是英姿飒爽。她还有一张劳动归来,拿着米粒喂小鸡的照片,生动有趣。还有姑娘们河边浣足的场景也让人回想起江南水乡的 美丽。

  马西西则有张当“耕读老师”的照片,她带着书在教4个当地孩子识字读书,这种场景都是今天看不到的,“那时我们拎一块黑板,在孩子放牛、放鹅的空闲中,一起学习。”

  据介绍,1964年去溧水的这批知青,是无锡知识青年插队的先遣部队,当时被当成“样板”。再加上离无锡比较近,当年无锡的媒体曾多次到溧水拍摄新闻照片,这些都是见过报的。

  忆苦更懂今日甜,难忘知青精神

  “虽然我们吃过苦,但是这次相聚,我们是晒幸福”,一位老人说这次相聚的意义。虽然这个群体中并没有出现大富大贵的队友,但他们表示,每个人都在岗位上脚踏实地,知青经历造就了一种时代精神。  从南京赶来的朱利江表示,他当时在溧水参加铁矿开采,经常忘我地劳动10多小时,有几次人虚脱昏了过去。但这些给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,体现 在工作中责任心很强。如今他凭着过硬的技术,还在发挥余热,为一家企业的特种设备把质量关。“我们的知青精神还影响了下一代”,朱利江说,以他为榜样的孩 子们上学、工作也特别认真,如今事业小成,值得骄傲。(晚报记者黄孝萍)